在大家意识里古村落就是过去的历史遗留,由繁盛时期到没落跟现在的新社会格格不入,但有种古朴味的美,古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有着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2012年,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决定,将习惯称谓的“古村落”改称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
古村落的美你是否感觉过?
宁德浦源村
我国古村落众多,有的环境清幽、有的底蕴深厚,但是你见过一个小山村同时拥有三项“世界唯一”吗?这可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存在的,就在福建。
这个山村名叫浦源村,位于福建东北部的周宁县。浦源村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里三面环山,一条溪流蜿蜒而过,风光秀美,恍如江南。
但这样古朴、静谧的古村落,全国能找出不少,浦源村的神奇之处不在于山清水秀,而在于它同时拥有三项“世界唯一”。事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这就要从古村的历史讲起来了。——800多年前,因为战乱,古村先祖郑氏从河南荥阳迁居至此。相传郑氏先祖曾被鲤鱼仙姑搭救,所以安居浦源村之后,便立下族规:将鲤鱼敬若神鱼,不捕不食,人鱼同乐。
不仅如此,人们还保留了更“奇特”的传统习俗:如果鲤鱼死去,先要对死去的鲤鱼三拜九叩,第二步要吟诵229字的鱼祭文,最后再葬入“鱼冢”中。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匪夷所思呢?“鱼冢、鱼葬、鱼祭文”,也成了三个世界唯一,被列入了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
也因为这项特别的传统习俗,浦源村渐渐出了名,成为一处景点。来这里游览,游客自然首先冲着神奇的护鱼习俗:一看鲤鱼溪;二看鲤鱼冢。
除此之外,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浦源村,还是有一些可逛可看之处的。其一是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群。村中的鲤鱼溪绵延一里,蜿蜒曲折穿村而过,100多栋明清古建筑便沿溪而建。行走在溪边小道上,小桥流水人家的图景徐徐展开,美不胜收。
其二则是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姓氏宗祠之一——郑氏宗祠。郑氏宗祠始建于宋朝,其造型独特、前窄后宽,是一条船的形状。而整个宗祠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瑰丽、底蕴之深厚,都值得细细品味。别的不说,小渔就说一条。那就是大门之上“郑氏宗祠”四个字是竖着写的,据说,也只有皇亲国戚的宗祠才能这样书写,就足以说明郑氏宗祠规格之高。
这座藏在福建的神秘山村,还是很值得看一看的。你觉得呢?
坐标:福建宁德周宁浦源村;参考门票40元
芝堰古村落
芝堰古村落:她八百多年了,还是那么完美。
芝堰古村落位于浙江省兰溪市西北部山区黄店镇境内,至今仍保存着(全国)较为完整的元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
在这个十分宁静的古村落里,古街、古巷,灰瓦、白墙,水渠、池塘,天井、过道,无不印记着芝堰古村古时的繁华。
旅游业商业化的发展,打破了不少古朴旅游地原有的那份宁静美好。而能完整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不被商化的更是寥寥无几。芝堰古村,大概就是如今难能可贵的旅行地之一。
芝堰古村落,至今仍保存着(全国)较为完整的元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芝堰”寓意以芝溪筑坝,灌溉良田,水绕全村,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以田地养育子孙,靠教育培养后代,暗合古代中国耕读为本的教育文化。
拥有839年历史的芝堰古村落,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艺,浓郁的徽派建筑人文气息堪与西姜的姜氏宗祠、诸葛的丞相祠堂相媲美的建筑文化经典之作。芝堰古村就是一座弢迹匿光的存在。
芝堰不愧为“文房四宝村”。芝堰陈氏先祖按照中国风水环境随类赋形的设计原理,以南北相向、贯通村中的街道象征毛笔,以北面陈陀山的“金交椅”象征笔架。街面上明、清和民国期间的店面楼堂比比皆是,其中有安寓客栈、银楼当铺、骑街木屋、碧水一径跨墙而过。
以占地1300平方米的陈氏宗祠“孝思堂”象征一块墨。以整座村落所处的平整的田畦象征白纸。以南面的“半月塘”象征砚台。
芝堰陈氏后裔,世代耕读结合,勤劳耕作,书香熏陶,温文尔雅是芝堰村民的标签。
漫步村庄,也许会令你更加感慨。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已是不易,而淳朴的民风却是让人更加惊讶的意外。世世代代的生活习俗好像一直在传承,在你抱怨自来水的污染系数有多高的时代,这里的居民依然在放心地用着门前流淌的纯天然水。
祖先给这个面积仅7.47平方公里、住户330多家,村民仅1500多人的小小村落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芝堰村至今仍完整保存着60余幢民居、9座祠堂、5处骑街楼、1条500米古街、8棵古树、3处庵庙道观,总面积达到6万多平方米。全村建筑的博大、保护的完好、珍藏品的多、文化底蕴之深,为外界所叹服。
八卦村
这条村叫八卦村,又叫黎槎村,位于广东省高要市的回龙镇肇江公路旁,座落在一个名叫凤岗的小山上,占地一百五十几亩。据史料记载,这个村子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八卦村的房屋依山而建,环水而设,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卦形排列,呈圆形分布,一座座一排排,一圈接一圈,村中玄机重重,风格独特。整个古村呈大围屋形状,古屋、村道分布走向状似八卦圆形,周边是圆形的护村池塘与环村大道,仅有南北两个出口与外界陆路相通。
古人认为,山主人丁水管财,住在山背长命百岁,所以八卦村它周边是以三多为主的,哪三多呢?
水多,等于财气多
榕树多,代表福荫多
榕树多,环村分布有十二棵古榕树的,每一棵榕树代表一个生肖的,榕树多代表福荫多,开枝散叶。
门楼多,表示儿孙多
整条村是以中间分界,符合生态原则,有两个姓氏的人居住,东边住的是苏姓的村民,西边住的是蔡姓村民,两个姓氏之间有一个风水格局的考虑,同时便于他们区分,基本上巷道都是按五行八卦去布局。
据高要电视台报道,进入古村你会有迷路的感觉,因为整个古村落里有主巷15条,横巷84条,共99条巷道,没人带路是根本走不出去的。大部分巷道仅能容下一人通过,那窄长的古巷看似相通却已尽头,有时看似尽头却又相连,四通八达的巷道设计,看似有规律,却让人毫无头绪,假如不是长居于此的人,想要从原路折返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
古村落除以八卦为布局外,还遵循元明清岭南古村落的道家理念:即以水为脉,以屋为墙,以石为基建构。水就是风水,水是生命之脉。岭南古村,门前总有一张水塘,水塘边有大榕树和水井,八卦村也有八个村口,八棵古榕,一张水塘和水井,充分体现岭南古村落风格。
以屋墙为围则是八卦村的创举,古人开村建宅均设碑界,族人围村聚居,内和外御,如客家人之围屋,而八卦村村民不立界碑,不建围墙,以村最外一圈屋墙为防护墙。走进八卦村,以石为基处处可见,门楼内外,古屋墙脚、地基、巷道、台阶,门楼扁额、对联和水井(遂德坊门楼除外)都用花岗岩石板或红砂石砌成,坚实而整洁,如一座小城廓。
在门楼的外面都贴有对联,这些对联还有一个共同点,对联上下联的第一个名合起来就是这个里或坊的名称,这些名称都有美好的寓意。而且这里的每一座门楼代表的是一个坊、一个族。
穿行在这个的小巷中,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些老旧而有文化内涵的名称,仁和里、柔顺里、兴仁里、尚仁里、居和里、遂愿里、毓秀里、仁华里、淳和里、遂德坊,九里一坊,每一个里(坊)都有一个门楼,代表的是一个家族,里面都祖堂、酒堂、学堂等。
八卦村环村大道外围均为护村池塘,总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既可养鱼,又可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更重要的是起护村抗敌的防御作用。
但对于真正居住的村民而言,因为没有城里的楼房那么方便,所以留下的多是一些老人,他们或搓着草绳,或编着篾器,或卖着蒲扇,或三五聚在一起聊天、晒晒太阳。
澄湖村
澄湖村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自元末明初开村以来,澄湖村已有800多年历史了。古朴的青砖房、厚实的石板路,无一不显示其古老沧桑的过去……
澄湖村位于肇庆高要回龙镇东面,全村总人口2914人,户数783户,20个村民小组。海外华侨约3600人,是高要著名的侨乡。村内有12个姓氏、四大家族,门楼约22个,各类不同风格的雕楼10座,洋楼47座。
俯瞰全村,可见澄湖古村位于整个村庄的中心位置,外围是新修建的楼房。据闻,古村占地约300亩,古村屋约4500间,村内有2条主干道,60多条巷道,其中保留完整的石板路约2公里。
澄湖村仍保留着大片过百年的旧建筑,房屋排列整齐,依山环塘而建,逐步向上;整个澄湖村的风水格局,仿如一只展翅的凤凰,跃跃欲飞……
低矮的房屋、狭长的巷道、夕阳下被如拉长的身影,就如古村泣泣细诉着过去的故事。
古村里最有名的,莫过于这幢高五层的碉楼---邓甲楼。邓甲楼是典型岭南风格建筑,而顶层的镬耳式封火山墙,更是典型中的代表,但用于碉楼却是不多见。
科普一下:镬耳是房屋山墙状似镬耳(锅耳),故其屋称"镬耳屋"。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古代人官越大,屋山墙上的镬耳就越大,这是其住宅的一种标志。
一灰一橙,视觉的强烈冲击让人无法忽视老人面前那斑驳的墙体、老人身后那幽深的古井,仿佛古老的历史与鲜丽的现代在灵魂深处激烈碰撞着!
这个老人是邓氏后人,在村里看守老屋的,他倚靠在青砖围栏上碎碎道出他祖先邓慕周先生的过往事迹…
邓慕周(1891-1920年),字康熙,今高要回龙镇澄湖村人,自小随父往澳洲经商。1908年,年仅17岁的他便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民主革命事业。为筹集革命活动经费,他带头捐献,并多次发动澳洲华侨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款。
辛亥革命初期,邓慕周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驻澳洲国民党全权代表。后回国,深得孙中山器重。可惜积劳成疾,于1920年病逝,终年29岁。
慕周逝世后,孙中山先生将其灵柩运返上海,为他举行追悼会,下半旗致哀。各界人士都致送挽联、花圈悼念。孙中山先生致祭文:“呜呼!昊天不吊,丧我股肱,君真健者,乃生浦申,勇往直前,不避艰辛……”。
孙中山曾题赠“见义勇为”匾额予邓慕周,但在文革时被毁掉,后人便仿制此匾额,并挂于邓氏故居。
宗庙广利宫,古村中又一古老遗址,有八百多年历史。著名的佛山祖庙的修建师傅是先修广利宫再修佛山祖庙的,说起来,广利宫还是佛山祖庙的师兄呢。
一棵说不出年岁老榕树,树茎错综交缠、枝叶茂密郁葱,一定是澄湖古村盛衰的见证者:大约150年前,因宋隆河水患,导致村民生活艰难,故开始向外移民,主要以迁往澳大利亚悉尼为主。华侨初期以种植蔬菜和开餐馆、开采矿山为生,目前华侨以第五代后人为主,从事各种行业。
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高村
石门高旅游景区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高村,是拥有以石门村徽派古民居为特色的独特旅游资源地。
石门高文化底蕴丰厚
石门村因“山为城,石为门”的古老传说而得名,据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与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的宏村相比,还要早近八百年。境内山青水美,景色如画,文化底蕴丰厚,古建筑遗址、雕刻、古墓、古徽道极具皖南民俗特色。
石门高地理位置优越
位居贵池区的最东南,距城45公里,地处贵池区、青阳县、石台县、九华山风景区——两区两县交界处。地处深山,地势雄险。四面高山环抱,海拔均在700米以上。境内山高林密,原始生态,景色迷人,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石门高覆盖面积广阔
石门高总面积4380公顷,公益林面积达3813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85%以上,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氧吧。全村现有1300多人口。
石门高古村落风貌保护完整
这里有李白游踪、高 霁隐居之地---春台岩、桃花坞,有保存完好古城堡式的古村风韵、古老的高氏宗祠,有省级自然保护区老山原始森林,有名胜佳境的老革命根据地平天河,滴水岩风景区,有直通九华山的古徽道,有八卦墓,有数不清的古树名木,有观不尽得奇岩怪石,有看不够的飞瀑清泉、烂漫山花。
鱼咀村
在广东省英德市浛洸镇南面,有一座依山傍水的古村落,因地貌形如鲤鱼跃江捕物,故名为鱼咀村。
鱼咀村汉县建制达800多年,因为临近水道,在水路交通发达的古代,许多外来商贾通过水道坐船前来交易,让这里一度成为繁华的商贸古镇。
鱼咀的古城墙,都是用红糖、石灰、石头等搅拌夯筑,历经多次洪水浸泡均没有受到影响,墙面斑驳,墙头长出青草,多少年来一直屹立于此。
鱼咀的古街铺,屋内还留着一些残旧的桌椅,楼阁上老字号的牌匾斜挂着,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曾人来人往,贸易兴旺。
沿着石板路一直走,一座小门楼中间的门匾上刻着“二码头”,旁一块石碑上还刻着的“鱼水潆洄”,听村中的老人们说,码头上曾经往来商贾船只众多,而今河岸归于平静,码头归于掩映,只有滚滚江水奔流不息。
村口有棵400多年历史的龙眼树,树高6米,树干中空,十几年不曾开花结果,2015年夏季却奇迹般枝繁叶茂、挂满硕果。古树不古,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武汉黄陂区王家河街道
武汉黄陂区王家河街道,沿着红十月村弯弯的小路驱车前行,远远地便会看见一颗高大的菩提树,这里就是汪家溪湾,一座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这颗800年菩提树也成为了汪家溪湾的形象代言和美丽名片。
青灰老墙,时隔百年的冲刷洗礼,却依然颜色如新,尽管只有一点残墙断瓦,却能让人浮想联翩。
一座座古老的房屋,一扇扇斑驳的木门,经过百年风雨依然如故。村里人说,不管走多远,老宅永远是根,永远是子孙遮风挡雨的港湾。
南社明清古村落
这座古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我们不仅穿越古村,触摸各种古建筑,更重要的是深度体验非遗文化,活化历史,传承文明。
南社明清古村落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行程的有着农耕和侨乡双重文化特点的古村,自宋代立村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古村现存古宅200多间,类型之多,广东少有:祠堂、民居、庙宇、里巷、门楼、谯楼、古井、古塘于一村,是珠江三角洲难得的明清建筑和文化古址。
“南社”又称进士村,谢氏一族先后涌现了9位进士。
这里有丽江的风情,但没有丽江的喧嚣,这里有秦淮的灯火,但没有秦淮的风尘。低调、质朴,安静而温婉,一如800年前那最初的模样。
来源:网络
推荐阅读:
我要说两句...
黄山经济开发区陶然居客栈
立即登录|注册